根据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、教育部、团中央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,特制定我校大学生假期(包括寒、暑期)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意见。
一、活动总体要求与工作原则
1. 总体要求:以邓小平理论与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以人为本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,以了解社会、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,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,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,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,引导大学生在假期中,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、深入实际,开展教学实践、专业实习、社会调查、生产劳动、志愿服务、挂职锻炼、公益活动、勤工助学和“三下乡”、“四进社区”等,在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培养出能熟练运用外语、具有相关应用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、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应用专业人才。
2. 工作原则:(1)育人为本,实践育人;(2)理论联系实际,实践与专业结合;(3)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;(4)机制化完善,项目化实施,社会化运作,基地化建设。
二、活动形式和内容
3. 全面深入开展文化、科技、卫生“三下乡”各院系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按“项目”组团,指导本院系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假期“三下乡”活动,深入农村,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支教活动、外语师资培训等活动,活动要力求组织周密,主题鲜明,成效显著,富有特色。
4. 积极开展科教、文体、法律、卫生“四进社区”活动。各院系分团委(团总支)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,按照“就近就便,形式多样”的原则,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、社区文化和社区管理,充分利用学校的外语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区提供服务。
5. 以教学实践、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。
6. 要充分发挥我校的外语特色,体现学生的语言与复合专业优势,为全国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,特别要为社区、企事业、国家机关等单位提供实质性的科教、智力、文化活动。
7. 深入开展社会调查。加强对社会调查的选题、途径、过程的管理和指导,围绕经济、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,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,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,形成调研成果。
8. 广泛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。创造条件,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,培养劳动观念与职业道德。倡导在假期中积极参加科技馆、海洋馆、美术馆、社区街道、交通协管等各种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。
9. 挂职锻炼。提供各种机会,引导学生到政府机关、街道社区、企事业单位中进行挂职,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,使优秀大学生在“挂实职、干实事、出实效”的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、增强责任、锻炼才干、积极奉献。
10. 开展勤工助学。鼓励学生在假期中,运用所学专业,进行勤工助学,取得合理收入。坚决禁止学生参与传销等非法活动。
11. 积极开展“红色之旅”学习参观。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、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,了解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开往的历史和成就。充分发挥和利用博物馆、纪念馆、展览馆、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。突出教育主题,增强教育效果,力戒形式主义。
三、活动总结与保障
12. 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,逐步试点和实行学分制。本、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“三下乡”和“四进社区”活动,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。且每人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,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。填写社会实践经历卡,记入《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》,并在开学初,以团支部、班级等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。
13. 学校党政干部、共青团干部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、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。鼓励专业教师参与、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。
14. 建立相对稳定的假期社会实践基地,做好社会实践项目的长效持续工作。
15. 争取设立“三下乡”和“四进社区”社会实践专项经费。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模式,整合各种社会资源,推进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。
16. 校团委在每年3月和9月根据各院系上报材料,评选出上外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、优秀项目奖和优秀个人,召开表彰大会。